

為了讓科技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中國科協于2015年開始實施科普信息化建設專項,強化“品牌引領、內容為王、借助渠道、公眾評價”理念,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多元化運營模式,全面提高科普的時效性和覆蓋面。
隨著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推進,中國科協的科普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選擇10餘家一流互聯網機構實施20餘個子項目,貼合視頻化、移動化尊龍凱時、社交化、遊戲化的發展趨勢,綜合運用動漫穿書膚滑嬌軟糯女配、音視頻、虛擬現實等多種形式,不斷創新科普表達和傳播方式。
堅持“內容為王”,中國科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託所屬的210家全國學會,邀請包括近100名院士在內的2000多名專家學者為“科普中國”拍攝視頻、撰寫文稿等,並不斷強化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審核把關。在百度百科設立《科普中國科學百科》專欄,組織近2000名知名專家編撰8.5萬條權威科學詞條尊龍凱時,每日閱讀有近550萬次。
中國科協還建立了科普快速反應機制,實現了傳統科普難以突破的72小時內廣泛傳播,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彰顯科普正能量。例如,近期會同中國商飛公司,圍繞C919大飛機重大科技事件,科普作品傳播量累計超億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協積極創新科普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模式,對科普信息化建設專項實施採用PPP模式尊龍凱時。前期投入以財政經費為主,在建設內容的同時通過自有平台進行傳播,由此帶來瀏覽量和用戶等潛在商業價值,極大提升科普服務供給效能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引導互聯網企業將科普融入企業發展理念,培育和發展科普AR、VR、人工智能等新興業態。
通過開展“典贊科普中國”等系列品牌推廣活動穿書膚滑嬌軟糯女配,聘請歐陽自遠、黃曉明、撒貝寧等13名知名社會人士作為形象大使,“科普中國”的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目前,“科普中國”已擁有23個網站(頻道)、29個移動端應用的自有傳播矩陣,以及囊括國內主要門戶網站在內的近60家網絡媒體傳播渠道,帶動全國3000多家科普網站的有效發展。同時,在8家國內最大的視頻網站、25家有線電視和網絡電視,以及鐵路、卡拉OK等公共場所推送“科普中國”優質內容。
在“科普中國”平台上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進科普信息化工作的同時尊龍凱時,中國科協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科普信息化建設,相繼與新華網簽署《科普中國研發與傳播基地共建協議》;與百度公司簽訂《科普信息化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科普中國百度科學院;與騰訊公司簽訂《“互聯網+科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開展微信科普闢謠工作尊龍凱時。
“科普中國”的發展還帶動了中國數字館的創新升級穿書膚滑嬌軟糯女配,大力提升了中國數字館公共服務能力,使其集科普網站、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樞紐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于一體。
按照“兩級建設,四級應用”原則,中國科協把落地應用作為科普信息化的重點,堅持以公眾的科普關切為導向,指導各級科協組織開展科普信息化建設,讓“科普中國”進入千家萬戶。
目前,各省級科協均建立自身的科普微信公眾號,其中北京、浙江、重慶等打造出蝌蚪五線譜、“科學+”穿書膚滑嬌軟糯女配、Q博士等知名互聯網科學傳播品牌,全國已建立169個移動科普App,748個科普微信公眾號 。
2017年,中國科協啟動實施“科普中國百城千校萬村行動”,依託科普中國雲,實現內容精細分類,初步形成以校園、鄉村、社區科普套餐,以及科普中國e站建設尊龍凱時、科普中國V視快遞為主的精準推送模式。
為了全方位推動科普信息落地應用,中國科協以科普信息員作核心,建立基于App、微信等傳播的大社群科普傳播圈。以“科普中國App”作為“科普中國”移動端的統一入口,匯聚“科普中國”所有移動端應用產品以及其他優質科普內容,供基層下載、訂閱、分發、轉發。
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以“科普中國”落地應用為核心,著力于動員科學家做科普、引導社會輿論科學向上、服務廣大網民和社會公眾、助力經濟社會大局發展穿書膚滑嬌軟糯女配。博士後。天文學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