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ag旗舰厅|大石彩香|三问科学与文明韩启德在西湖大学的演讲

  上海景點尊龍凱時尊龍凱時人生就是博!尊龍人生就是博官網登錄科普尊龍凱時人生就是博2020年6月8日,在西湖大學校董面對面的現場,圍繞“科學與文明”這個主題,西湖大學董事、顧問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向西湖大學師生接連拋出三問,並有言在先,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還有爭議。

  “一些從事科學工作的同志,因為任務太重、發展太快,鑽到自己的小領域裡面,往往來不及抬起頭來大石彩香,看看整個科學世界的發展和未來的進程。”韓啟德想用這一連串問題,讓俯身在實驗台前的科研工作者“抬起頭來”,留出一點時間思考這些百年之問。

  (溫馨提示:全文約3800字,摘錄了韓啟德老師的重點分享內容,信息量很大,值得留出時間好好閱讀)

  第一問,必然是科學,簡簡單單五個字,內涵卻無限深遠。身為教育工作者,韓啟德舉重若輕,將“科學是什麼”拆解成4個問題。

  科學的定義有很多說法,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公認的答案。從知識體系到生產知識的範式,從社會建制到歷史範疇,各有見解。韓啟德總結了各方觀點,認為通過探尋科學史,了解“科學”這個詞的來源,有助于對理解科學的定義。

  他說,科學是集成古希臘自由和理性的傳統,經16-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而形成的,它的本質是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和實驗檢驗相結合的思想系統和知識生產過程以及相應的社會建制。科學只是人類知識系統和智慧中的一種,而不是全部。

  科學發展的內部動力是什麼?是人類的好奇心、求知欲、科學本身發展的慣性。社會需求、國家利益、政策驅動等,則歸屬于外部動力。

  科學的外部動力越來越強,但以佩雷爾曼、張益唐教授為例,韓啟德認為,純粹的、發自內心對科學的追求所產生的動力,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任感既屬外部動力,又屬內部動力。中國優秀科學家抱有的強烈家國情懷,在這方面的表現特別突出。

  所謂Scientific Neutrality(科學中性),指科學不受價值的約束,科學本身跟價值沒有關系。有學者認為,科學認識的過程是需要價值判斷的尊龍ag旗艦廳,比如天文學革命的產生既有科學家的好奇,也得益于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大石彩香。而很多科學研究,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考慮它的應用價值,比如核武器誕生的歷史。

  19世紀中葉以來,科學和經濟、軍事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不論是二戰時期的美國政府,還是冷戰時期的前蘇聯政府大石彩香,直到多元化社會的今天,各個國家紛紛出台科研計劃,對所謂的“國家科學”如何評價?國家戰略跟科學家自由研究之間應該保持怎樣一種平衡?在韓啟德看來,這些問題都需要釐清。

  怎麼樣才算突破期?舉個例子,16世紀以後產生近代科學,進而到現代科學全面改變科學面貌、改變世界圖景,這叫突破期。那當下這個時代算不算突破期?

  量子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暗物質、暗能量被不斷證實,人工智能發展,基因編輯技術逐漸成熟……這些前沿科學研究正在產生突破性的發展,也對現代科學的基本範式產生了挑戰,似乎呈現出一些突破期的蹟象。

  韓啟德認為,人為預測非常困難,唯一能夠做的是認真考察科學的突破、演變,弄清楚科學從哪裡來,又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從而對 “科學將要到哪裡去”獲得一些有益的猜想。

  “西湖大學的校園裡,有著一群充滿幹勁和理想的博士研究生,你們是西湖大學的靈魂和核心,你們什麼樣決定了西湖大學什麼樣。

  未來,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論是否繼續從事科研工作,你們是會選擇庸庸碌碌,還是會去開闢新的方向?我覺得你們代表著西湖大學尊龍ag旗艦廳,你們要代表一種創新,肩負民族興旺的責任感。你們一定要去闖,每個人闖出一條新路來尊龍ag旗艦廳,再帶動一大批人往前走。

  4個問題之後,有沒有打開一些思路?接下來的問題,將著眼于更宏大的人類文明圖景尊龍ag旗艦廳,同樣拆解成4個,便于我們捋清思路。

  什麼是文明,也有各種觀點,大致分兩類:一類觀點認為“文明”與落後、野蠻、未開化、獸性相對應,另一類認為文明即物質文明尊龍ag旗艦廳、精神文明的集成。

  兩者之間,韓啟德更贊同文明是人類文化中的積極成果,標志著社會的進步和開化的狀態,表現為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風尚。但文明發展是多元的、不均衡的,也要分歷史階段的,正是這種多元使得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科學源于西方大石彩香,大大促進了西方文明的發展,無疑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泉和特征。可以說,“科學貼有西方文明的標簽”,但科學和西方文明還不能夠劃等號,因為西方文明的進步不僅僅取決于科學。

  近代以來的科學發展對整個人類文明進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世界文明有賴于科學,不等于有賴于西方文明,它還有賴于很多其他因素。更不用說,近代科學是眾多不同文明之中科學知識的總匯,包含著不同文明的元素。

  韓啟德的觀點是,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使得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居于領先的地位,值得其他國家和地區學習,但是更重要的是,各種文明應該相互包容,在碰撞中融合,才能夠使人類文明更快進步、更加美好。

  現代科學的發展促成了三次重大技術革命,推動人類社會相繼進入“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這個角度看,科學進步確實需要通過促成技術創新,才可能轉化成生產力,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推動生產關系的改變,進而影響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方面面。

  “但這顯然不是科學影響文明的唯一途徑,因為科學還對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產生根本性的影響。”韓啟德說。

  現代科學的產生,推動了人本主義與現代哲學的產生,人類對自身在自然當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認識,價值觀發生了革命的改變。科學傳入中國,對中國近代文明產生的巨大影響尊龍ag旗艦廳,不僅體現在生產力的進步上,也使中國人的世界觀從根本上產生了變化,進而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兩千年來未有之大變革。

  某一個領域的科學研究一旦發展起來,是很難受到控制的。科學失控會不會導致人類文明的倒退,乃至加快人類消亡?在數字科技、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個問題已經引發了很多人的擔憂和激烈爭論。

  韓啟德認為,如果科學不能或者不能夠及時解決自身的問題,人文對科學的控制和駕馭就顯得更為重要。“人文是科學發展的方向盤和剎車器,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大力發展人文,大力弘揚、發展科學文化。”

  “學習科學的人,一定要掌握人文知識,豐富對哲學的思考、對歷史的了解。西湖大學是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更應該讓科學文化深入教學。

  你也許知道怎麼在實驗室裡把兩個DNA結合起來,但是真的知道在幹什麼嗎?這是需要我們學習的。所以我建議,研究型大學也一定要有人文課程,而且人文課程要圍繞理解科學而設計,不是專門講人文,是要結合科學問題講人文。”

  關于科學與文明的討論,總是無法脫離其發展的土壤。最後4個問題,韓啟德將科學與文明放到中國的背景下,來討論其特殊性。

  持正方觀點的學者認為:西方科學不是唯一的科學,中國也擁有自己獨特的科學體系,中國古算就是一門自成體系的成熟的學科,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也屬于科學的範疇,中國古代的冶金、陶瓷同樣包含了實驗的元素……

  持反方觀點的人則反駁:中國古代的求知主要靠歸納,缺乏演繹,而演繹是現代科學的根本方法;中國古代科學是不追求確定性的,缺乏邏輯和數理系統;零星的成就不能代表科學傳統。

  韓啟德說,糾纏于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討論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現代數理實證科學。

  首先,在中國天人感應的世界觀中,沒有一個獨立的自然界;其次,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利于產生精確和嚴密邏輯的方法論;第三,非世襲的文官制度和科舉制度不利于吸引最好的人才去從事科學;第四,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利于產生自由平等的學術氛圍。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科學的發展,似乎也有積極的一面:中國傳統的“有機唯物論”,對未來科學發展或許是有利的;在科學與技術結合越來越緊密的趨勢下,政府的強大調控能力對于開展大科學研究是有利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在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也確實發揮了非常顯著的作用。

  對于中國科技的評價,經常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一個是“厲害了我的國”大石彩香,另外一個“我們還遠遠落後”。

  無論怎麼爭論,有一點共識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迫切需要開展這方面的戰略研究,收集方方面面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定量分析,據此制定相應的規劃,落實具體的措施。

  “我們國家現代科學培養的土壤、培育現代科學的土壤還不肥沃,如果不推進科學文化建設,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就很難出現更多科技原始創新和突破性的成果。”韓啟德說,目前已經有很多人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尊龍ag旗艦廳,但解決的抓手在哪裡?“很困難,但不是不可為,只要努力去做,就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

  “西湖大學的誕生,得益于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和對科學技術的重視,如何保證這艘小船破浪前行?關鍵在于理念,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當時辦學的初心和理念。

  我們現在正在驚濤駭浪中行駛,最重要的是航海圖不能變。我認為西湖大學要建成一所現代化的、代表科學發展方向的、適合中國改革開放需求和中國文化實際情況的研究型大學,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也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我們必須堅定前行的信念。”

  作為西湖大學一路走來堅定的支持者, 過去數年,韓啟德出席了幾乎每一場董事會,主持了顧問委員會,在會上提出過不少冷靜、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在這場“科學與文明之問”中,他從科學文明的高度,給西湖大學這一艘小船如何突破風浪、走向世界的前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期望,而他提出的三問,也為西湖師生今後如何從事科研工作帶來了一些思考和啟迪。

  我們把這三個問題梳理在下面這張圖上,請你在日復一日的實驗中,記得時而抬起頭來,看看科學世界,看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