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出版的PRL,封面人物為期刊創始人塞繆爾古茲密特。圖片來自PRL50週年慶祝網站
50年前,為了快速發表重要的物理研究成果,美國《物理評論》主編塞繆爾古茲密特(Sam Goudsmit)做出一個決定:將《物理評論》中的一個欄目《給編輯的快報》分離出來,辦一份新期刊,刊名就是《物理評論快報》(PRL)。
1958年7月1日,第一期含有25篇論文的PRL正式出版,這也是世界物理學界第一份快報類期刊。古茲密特當時想:我做的這個試驗可能不成功,如果不成功,就不辦了,重新回到《物理評論》期刊。但是,這份擔心不僅被證明是多餘的,而且,新期刊辦得如此成功,已經成為國際物理學界最權威的期刊之一,或者正如《自然》雜志前總編輯約翰麥多克斯所言:“是所有學科中唯一最重要的期刊。”
為紀念古茲密特對物理學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今年7月4日出版的PRL一改傳統,以古茲密特的肖像作為期刊封面,並配發了慶祝50週年的社論和長篇紀念文章。
同時,為慶祝PRL創刊50週年,美國物理學會(APS)決定在2008年舉行為期一年的系列演講和活動。作為活動的一部分,7月以來,APS所屬期刊的總編輯吉恩斯普拉爾斯率PRL編輯繆凌博士等來到中國美味關系兒媳婦蘇暖,對北京、上海、天津、合肥、武漢等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訪問,並接受《科學時報》專訪。
繆凌博士于198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3年前成為PRL編輯。今年7月,她在北京連續發表兩次演講,講述了這份成功期刊的誕生和成長經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她說:“PRL是在1958年創刊的,但要講述它的歷史,還得往前走65年到1893年,因為《物理評論》在這一年創刊。”
圖片說明:1893年,在芝加哥大學的富蘭克林廳,物理系教授愛德華尼科斯(Edward L. Nichols)和歐內斯特梅裡特(Ernest Merritt)創辦了《物理評論》,這是美國第一份物理學專業期刊。美國物理學會于1899年成立,並于1913年接管這份期刊。 圖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PRL50週年慶祝網站。
“雖然今天美國物理學會有近5萬名會員,但10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界的情況與今天相比完全不一樣尊龍凱時 - 人生就是搏!,。”繆凌說。
“1893年時,美國只有200多人在做物理,其中大部分人是做應用物理,而且沒有一份專門報道物理學研究成果的期刊,盡管當時歐洲已經有了6份物理專業的期刊,分布在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所以,當時許多有遠見的物理學家急切地呼籲:美國一定要有基礎科學研究,一定要有基礎物理研究。”
康奈爾大學物理系的兩位教授愛德華尼科斯(Edward L. Nichols)和歐內斯特梅裡特(Ernest Merritt)走出來,擔當起了這份重任。
1893年7月1日,在向康奈爾大學申請了500美元的基金後,兩人在大學的富蘭克林廳開始創辦北美地區的第一份物理學專刊《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不久後,剛獲得博士學位的弗雷德裡貝特爾加入編輯隊伍。繆凌說:“這應該是美國物理學會出版雜志的起點。”
《物理評論》為雙月刊,第一期(1893年7月~8月)只有80頁,設置有一個專門發表短文章的《小貢獻》欄目,它是之後《物理評論》發表短文章的始祖;第一卷的《物理評論》共有6期、24篇文章、480頁,平均每期4篇文章,每篇文章有20頁。
6年後,1899年5月20日,38位物理學家聚集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費爾韋特堂,創辦了美國物理學會(APS),其使命是“促進並傳播物理學知識”。
繆凌說,自創刊後美味關系兒媳婦蘇暖,《物理評論》的發稿量不是很大,發展也比較平穩,1913年,APS接管了《物理評論》期刊,這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尊龍凱時,發稿量處于低點,之後發稿量增長。1926年是《物理評論》發展中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在這一年,明尼蘇達大學物理系教授約翰塔克出任主編,期刊編輯部也因此遷到明尼蘇達大學。
在塔克管理下,期刊快速成長,論文發表量直線上升。為了快速發表新觀點、新結果,1929年,塔克作出一個重要決定:在期刊中創辦一個新欄目《投給編輯的快報》(letters to the Editor )。
“這實際上就是PRL的前身。”繆凌說:“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物理評論》已經成為世界物理學界公認的最高期刊,聲望卓越,許多歐洲物理學家每到出版時候就會翹首盼望這份從北美運送過來的雜志。”
在擔任主編25年後,塔克于1951年突然因病逝世,《物理評論》主編的責任落在了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原子理論物理學家塞繆爾古茲密特身上。7年後,古茲密特創辦了PRL。
圖片4(PPT上)1926年是《物理評論》(PRL)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在這一年,明尼蘇達大學物理教授約翰塔克出任主編,期刊編輯部也因此遷到明尼蘇達大學,期刊快速發展;20世紀30年代中期,PRL成世界物理學界公認的最高期刊。圖片由繆凌提供。
1952年,《物理評論》主編塞繆爾古茲密特在辦公室。圖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PRL50週年慶祝網站。
古茲密特是一位天才物理學家。他1902年出生于荷蘭海牙尊龍凱時,物理學生涯開始于1921年,當時,他是荷蘭著名物理學家保羅埃倫費斯特(Paul Ehrenfest)的研究生,因此幾乎熟悉歐洲大陸每位有影響的物理學家。1925年時,他已經在荷蘭、德國和英國的期刊上發表了10篇論文,之後,他和研究生同學喬治烏倫貝克(George E. Uhlenbeck )提出了電子自旋的假設,為量子力學的成立作出貢獻尊龍人生就是博官網登錄。。
1927年,古茲密特和埃倫費斯特來到美國,在密歇根大學力學物理系任教尊龍凱時,古茲密特在這裡呆了9年多的時間,在這裡,他的興趣逐步轉向核物理學,當時,密歇根大學著名的暑期學校曾接待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歐洲物理學家,事實上,德國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有時會住在古茲密特的家裡,兩人成為很好的私人朋友。
古茲密特是一位堅定的反納粹主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更直接地為戰爭作出貢獻,他臨時從密歇根大學到哈佛大學,1941年,他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的雷達實驗室,在幫助英國布置短波磁電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尊龍凱時,他是雷達實驗室檔案室的負責人,這為他日後成為《物理評論》主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戰期間,他負責主編向總統報告的MIT的《電子學研究實驗室報告》,成為戰後美國物理學轉向基礎研究的最重要依據。
二戰結束前夕,古茲密特的職業生涯發生戲劇性變化,成為美軍“阿爾索斯項目”的首席科學家。1945初,他帶領團隊迅速奔赴剛解放的歐洲實驗室,了解納粹的科學進展,當然最為重要的是納粹核武器的研制進展。“阿爾索斯項目”賦予他一個非凡機會,掌握德國核科學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當時,大家都非常擔心德國原子彈研究的進展,但“阿爾索斯項目”組成員很快發現,德國的進展遠遠落後于美國和英國,古茲密特因此寫了一本書名為《阿爾索斯》的書,詳細講述了納粹的原子彈研究。
戰後,古茲密特來到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不久後任物理部主任,這時,他承擔了大量重要的行政責任,在冷戰時為聯邦政府提供安全咨詢,成為美國物理學界年輕的政界元老。1951年,在塔克因病逝世後不久,他被任命為美國物理學會的兩份期刊《物理評論》和《現代物理評論》的執行主編。
“因為古茲密特碰巧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工作,所以,1980年,美國物理學會的出版辦公室就建在這個實驗室的附近。”斯普拉爾斯說。
二戰後,美國物理學快速發展,1948年,《物理評論》總共有3366頁;到1958年,《物理評論》已達到7589頁,這時,快報性質的《小貢獻》欄目的性質也發生了根本變化,部分物理學家意識到,600字的快報所報告的物理成果的重要性相當于6000字的文章。而且,短小精悍的快報也更容易處理:編輯直接審閱稿件、作者不需要校讀清樣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初,《物理評論》的《快報》欄目發表了相當多的重要結果。
古茲密特認為應該快速發表重要研究結果,因此決定將《物理評論》中的《快報》專欄作為新期刊單獨出版,並親自出任主編,他曾想:這是一個試驗項目,如果不成功,就不辦了美味關系兒媳婦蘇暖,重新回到《物理評論》期刊。不久後,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喬治區格博士成為他的助理。1958年7月1日,第一期PRL正式出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快報類期刊。
“只有那些真正值得快速發表的論文才能投稿。”古茲密特在創刊號社論中說:“我們將盡最大努力保證PRL足夠的薄,讓所有的讀者不必費盡力氣讀完大塊頭期刊就能了解物理學發展的所有最新進展。”
為了實現承諾,當時規定:在這份雙週刊的期刊中,每篇快報字數不超過600字,出版時間不超過1個月、編輯是唯一的審稿人、作者不需要校讀清樣博士後,、直接在辦公室編印、不需要到外面印刷廠印刷。第一年的PRL共1089頁。
1958年7月1日出版的第一期《物理評論快報》。圖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PRL50週年慶祝網站。
1964年1月,PRL改為週刊。1966年,隨著所屬期刊的快速增加,美國物理學會決定設立總編輯職位,古茲密特被任命為第一任總編輯。
繆凌說:“在日後的歲月裡,這份期刊取得了極大成功,證明古茲密特深富遠見。50年中,PRL只換了4個主編。古茲密特在主編崗位上做了16年,直至1974年退休。現任主編傑克桑德維斯(Jack Sandweiss)是耶魯大學教授,從1987年開始出任主編至今。”
在APS為期一年時間的慶祝活動中,有一項是從1958年到2000年期間PRL所發表的文章中,挑選出50篇“裡程碑論文”,發布在“PRL50週年慶祝網站”上供人們免費閱讀,APS前總編輯馬丁布魯姆(Martin Blume)是這項工作的負責人。
“PRL的成功在于它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而這些裡程碑論文則是最好的體現。”繆凌說,這些“裡程碑論文”的重要性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報告了重大的物理學發現、一類是推動了一個領域的發展、一類是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一類是帶動或培育了多學科交叉。她以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為例,講述了這4種類型的重要論文。
第一類是報告重大發現的文章。比如,200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其中,費爾的論文1988年發表在PRL上,格林貝格爾的論文1989年發表在《物理評論B》上。
第二類是對領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197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工作就屬于這一類,3位作者美國物理學家謝爾登格拉肖和史蒂文溫伯格以及英國物理學家阿卜杜斯薩拉姆合作的論文《電弱規範理論》發表在1967年出版的PRL上。
第三類是開創了新領域。1962年,美國科學家卡多-賈科尼在PRL在發表一篇論文,他的工作導致了宇宙X射線年,他和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四類是導致不同學科的交流和促進。2000年,因為發現導電高分子,美國科學家艾倫黑格、艾倫馬克迪爾米德和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中,艾倫黑格獲獎工作于1963年發表在PRL上,“從此,物理和化學開始在高分子領域相互促進和交流,現在,PRL發表了很多高分子領域的文章”。
“初步統計顯示,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PRL所發表的論文中,有16篇論文的作者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繆凌說:“我們希望今後50年中也能發表這樣的論文尊龍凱時app下載。。”
圖片:國際化之路 1983年-2007年間,按美國(藍色)、歐洲(紅色)和其它地區(黃色)分布,《物理評論》與《物理評論快報》的投搞情況。對這兩期刊來說,1990年是一個轉折點,因為在此之前, 來自美國的投稿量佔總投稿量的比例大約50%,但在此之後,這個數字低于50%,到2007年已經不足40%。圖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PRL50週年慶祝資料。
“我們編輯經常談到和聽到這樣的話,PRL的強大優勢在于其同行評審的廣泛性,這種共識自然也讓同行評審成為慶祝PRL50週年大慶的一個熱門話題。本期也將專門討論這個話題,因為最近《物理評論》和PRL採取措施,增加了未經外部評審、由編輯直接退回的稿件數量。”
“採取這樣的措施有兩個原因,一是現在投稿量無限地上升,二是投稿的平均質量下降。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則是為了減輕審稿人的負擔,他們是期刊的重要力量。因此,最近幾年,編輯直接退回了越來越多的論文。”
這是PRL編輯部主任萊恩哈特舒曼(Reinhardt Schuhmann)在2008年2月4日的社論中所說的。繆凌也強調:“同行評審質量與期刊成敗絕對相關。”
圖片:1987年-2007年間,《物理評論》與《物理評論快報》的投稿數與發表數。圖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PRL50週年慶祝資料。
2004年,PRL邀請一個外部評審委員會對期刊的工作進行評審,委員會給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其中兩點是:一份期刊的成敗依賴于同行評審質量,因此,需要認真的、有能力的、勤奮的審稿人與編輯密切合作;第二點:將質量差或不重要的投稿送出去評審,相當浪費編輯和審稿人的時間,因此鼓勵編輯將直接退稿率提高到20%~25%,同時也鼓勵作者在投稿時更加自省,有的放矢地按期刊標準投稿。
“我們現在幾乎採納了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建議。”繆凌說:“2004年,RPL編輯的直接退稿率為12.7%,到2005年達到了20.2%,2007年則達到了24%,今後希望能將這個比率提高到35%左右。現在投稿量增加很快,但審稿人的數量增加卻沒有那麼快,審稿人工作量因此加大,審稿人太累,質量就會下降。”
其實,PRL在創辦之初就是編輯直接審稿。古茲密特在創刊號的社論中宣稱:“絕大多數發表的決定會在編輯辦公室作出。”這也意味著退稿的決定也是在辦公室作出的。情況確實如此,繆凌說:“開始時,經常是主編古茲密特收到一篇新文章,走到同事的辦公室說:請幫忙看看這篇文章,這是你的專業。這就是當時的審稿情況,即只有很少或基本上沒有外部審稿。”
然而,形勢很快發生變化。在1958年8月1日的社論中,古茲密特寫道,期刊“有責任將絕大多數投稿送給審稿人評審,以確定文章的內容是否值得快速發表”。20世紀60年代,RPL的編輯征求單個審稿人意見的情況逐漸增多,到70年代初,每篇稿件就需要同時征求兩位審稿人意見美味關系兒媳婦蘇暖。80年代末,為了應對潮水般湧來的高溫超導論文,PRL成立一個臨時顧問委員會來快速作出是否出版的決定。但發表論文的最終決定仍然由PRL的編輯作出。
如今,美國物理學會的數據庫有5萬名審稿人。為了感謝審稿人對期刊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美國物理學會設立了“傑出審稿人獎”。斯普拉爾斯說:“這是一個類似于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的終身成就獎,首屆頒獎儀式于2008年3月在美國舉行,534人獲獎,他們分布在33個國家的289個機構中,美國人所佔比例不足40%。”
7月7月,吉恩斯普拉爾與陳佳洱院士在基金委中德中心舉辦的科學期刊國際化的專題報告會上。吉恩與陳佳洱是老朋友。1982年,陳佳洱到紐約州大學石溪分校訪問,承擔該校超導直線加速器上脈衝化系統的研制任務,並受到斯普拉爾的指導。陳佳洱做得非常成果,並將成果制成軟件,通過計算機直接控制加速器,非常方便,這個運行方式從1984年到現在一直在使用,石溪的同行們高興將它稱為“陳氏模式”。王丹紅 攝
談到中國與PRL的關系,繆凌例舉了幾個數據:PRL的平均錄用率在35%左右,再按國家分布來看錄用率,首先歐洲最高,德國與荷蘭的錄用率達到了60%,美國在50%左右,日本在30%左右,印度在18%左右,中國最低,不足10%。
“來自中國論文的接受率低于PRL平均水平,但數據不能說明一切。”她說:“我們這次訪問了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許多實驗室的設備和研究工作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其實有許多世界領先的一流工作,我非常自豪,問題是中國有許多作者對期刊的質量要求不甚理解,亂投稿,作者應該學會將論文投向特定期刊。”
從審稿人數據來看尊龍凱時,PRL所用的審稿人總數從1987年的大約5000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約2.5萬人;而在同一個時間段,來自中國的審稿人從幾乎為零增加到了300人。
“這個數字增長很快,這也是中國物理學界發展的一個表現。”繆凌說:“但發展中也形成一個問題:投稿量和審稿人數比例失衡。國際上,投稿數與審稿人數的平均比例是1︰1,也就是說,國際上每投一篇稿件就有一個審稿人,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13︰1,每投13篇稿件才有一個審稿人,這個差距還是很大的。因此,我們的結論是:我們需要更多來自中國的審稿人,反過來,中國物理學也更能影響世界物理學的發展,因為審稿本身就是一種反饋。”
“審稿是科學家對所在領域的一種義務。別人審閱了你的文章,你就有義務審閱別人的文章。”吉恩斯普拉爾斯說:“在中國,我們有非常優秀的審稿人,但我們還需要更多,而且,中國的期刊也需要經驗豐富的審稿人,在這方面,我們能幫助訓練他們。”
為了更好地通過論文鑑別亞洲作者的身份,在吉恩斯普拉爾斯的提議下美味關系兒媳婦蘇暖,美國物理學會最近採取了一項新措施:在論文的作者欄中,允許作者將其母語姓名加在英文名字之後。斯普拉爾斯說,這樣做的另一個目的是表示對亞洲語言和人們的尊敬,今後,對作者身份的鑑別系統還將進一步發展。
繆凌說,盡管目前在APS的所屬期刊中,PRL的要求最高、論文錄用率也最低,但現在的發稿量還是太大了。“PRL發表論文數從創刊時每年大約250篇,也就是每個月20篇,增加到2007年的3700多篇,也就是每個星期75~80篇,增加倍數是17~20倍。50年間,PRL總共發表了大約8萬篇論文。”
與時俱進,《物理評論快報》1958-2007年發稿量。圖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PRL50週年慶祝資料。
“這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世界物理學的增長,也反映了PRL在世界物理學舞台上的中心地位,物理學研究的大多數好文章都發表在PRL上,但我們還是覺得發稿量太多了。長遠考慮,我們還是希望再降低錄用率,現在,斯普拉爾斯提出一個新政策:減少數量尊龍凱時APP平台官網。、提高質量。”
斯普拉爾斯表示,PRL是世界最好的快報類期刊尊龍凱時APP下載!,今後50年,PRL也一定要站在頂端。“但這樣做並不容易,因為投稿量在迅速增加,這是一個挑戰。”繆凌說:“繼續辦好期刊,最重要的是作者和審稿人,美國物理學會希望和中國物理學界有更多的合作,促進相互的合作與發展。”